星空体育官方网站-小国球队奋力拼搏,成功逆转比分取得胜利

  

  “

 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大石头乡有个叫色皮口的地方小国球队奋力拼搏,成功逆转比分取得胜利,据说,这里的地势类似羊的脾脏——当地土话称羊脾脏为“色皮”——而得名。历史上,色皮口曾经是木垒等北疆地区通向哈密的唯一通道。

小国球队奋力拼搏,成功逆转比分取得胜利

  ”

  遗忘的关隘

  2006年夏天,中国社会科学院向木垒县文物局提供消息小国球队奋力拼搏,成功逆转比分取得胜利:色皮口可能存在古代关隘遗址。

  接到这个消息,木垒县文物局专家徐延珍立即赶到了色皮口,对该区域进行了全面调查。随后,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,徐延珍与自治区考古所有关专家再次对色皮口进行了调查,并得出结论:色皮口沿线山顶石质建筑为军事防御工事。这些工事最早建于蒙元时期,延续使用到解放初期。

  路边的色皮口关隘遗址之所以被遗忘数十年,源于天山以南314国道及兰新铁路的修建,导致历史上的交通要道(在今303省道木垒段处)的衰落。其次,该遗址处于木垒县与巴里坤县交界之处,位置偏远。该遗址再次被发现和关注,同样得益于303省道的重新繁荣。

  徐延珍说,解放前,色皮口一直是木垒通向哈密的必经之地。解放后,交通新干线的开辟,让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落寞了许多年。近年来,随着木垒、奇台、吉木萨尔等县能源经济的崛起,地处天山以北的沧桑古道焕发了生机。实际上,今303省道色皮口路段也发生了巨变。最早,这条古道利用色皮口山地自然沟谷,蜿蜒穿越了色皮口。303省道修建之时,凿平了色皮口南边的石山,绕过这个天险,从此,横亘在这条通道上被喻为“卡脖子”地段的天险色皮口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
  《木垒县志》这样记载:1716年,清军在今大石头乡等地耕种,由副都统苏尔德管理。1732年,岳钟琪派兵至木垒屯垦。防范准噶尔部。1944年,国民军128师3团3营进驻木垒,大石头乡入驻了一个骑兵连。

 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,人们在色皮口还发现了一个细石器文化时期的遗址。同时,他们还在这里发现了一眼泉水及清代驿站遗址。这些发现丰富了色皮口的历史内涵,说明色皮口不仅是军事关隘,而且是一处重要的驿站。

小国球队奋力拼搏,成功逆转比分取得胜利

  小国球队奋力拼搏,成功逆转比分取得胜利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了解色皮口。汉代,今木垒、奇台一带属车师后国。唐为北庭都护府所在。西辽时期,别失八里为其东部疆域。蒙元时期,别失八里同样为西北重要城镇。1225年,成吉思汗西征东还,途经独山城,此独山城即今木垒县。

  狂风吹过

  我们抵达色皮口之时,西北风刮得正紧。迎风而立,时不时有沙粒火辣辣地扫过肌肤。顶着大风爬到山顶,登上石墙,一阵大风险些把我掀下石墙。蹲伏于石墙背风面,石头上一块红褐色苔藓让我想起血腥的战争,由此联想到历史上发生的另一场风暴。

  蒙古人的骤然崛起简直是个历史奇迹。它像一场突然刮起的风暴,短短数十年间,这场风暴迅速横扫整个北部中国、西域,达到西亚,并越过乌拉尔山扫荡了半个欧洲。在成吉思汗之前,西域还曾有一场由契丹人刮起的风暴,只不过蒙古人刮起的风暴更猛烈,以至于湮灭了西辽王朝在中亚历史上的光芒。

  12世纪初,随着中亚赛尔柱朝逐渐衰弱、花剌子模日益强盛,一支新的征服者突然从中国内地的辽朝降临于中亚。当时尚残存于葱岭东西的喀喇汗王朝以及各地的部族、小国,先后被其降服,最后花剌子模王朝也不得不向其称臣纳贡。中亚各个民族,称这些新的征服者及其国家为喀喇契丹,汉文文献称之为西辽王朝。

  西辽帝国的建立者耶律大石,是一个汉化程度比较深的契丹贵族。1124年,耶律大石从夹山(今内蒙古自治区乌盟土左旗西北)脱离辽朝天祚帝到漠北自立为王。辽亡以后,耶律大石率部西走,以退为进,积蓄力量,准备兴复故国。1132年2月,耶律大石在叶密里(今额敏县)称帝,自号“天佑皇帝”,西辽王朝由此诞生。同时,耶律大石又采用突厥称号“葛儿罕”,意为“众汗之汗之意”。耶律大石称帝,许多突厥人和大量契丹部落前来归附,其人数迅速达四万户之多。

  有了人马,葛儿罕迅速征服包括别失八里(今奇台、木垒一带)在内的大片土地。不久,葛儿罕迁都至中亚八拉沙衮。1137年,葛儿罕在锡尔河谷地打败了喀喇汉朝统治者马黑木·汗,与没落的赛尔柱王朝形成对峙。西辽与赛尔柱之间的决战,在中亚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在世界军事史上则演绎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例。史料记载,1141年9月,赛尔柱的辛扎尔统帅10万大军,与西辽军会战于撒马尔罕附近的克特万草原。战争开始不久,辛扎尔的军队被西辽军逼退到达尔迦木,被河水冲走者达一万人。整个战役赛尔柱人死了三万人。许多高级权贵人物以及辛扎尔的妻子被俘虏。

  辛扎尔大军在克特万草原的惨败,对中亚各个穆斯林国家而言是十分惨重的,直到14世纪他们还能记起这次战役。西辽在克特万草原的胜利,当时是震动世界的大事件。12世纪四十年代,正是欧洲十字军在西亚占据的领地逐渐丧失,天主教骑士团准备发动第二次十字军东侵的时候。西辽战胜辛扎尔的消息,使他们为之一振。于是欧洲盛传亚洲有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君主,名叫长老约翰。

  西辽战胜辛扎尔即完全征服了中亚各国。西辽王朝官方文字为汉字,年号采用秦汉惯例。这正是中亚和西方误以为“喀喇契丹”就是中国(人)的原因。这种影响甚至一直延续至今。目前,俄罗斯及中亚等国依旧称中国为“克塔依”。“克塔依”即“喀喇契丹”变音。

  有趣的地名

  从木垒县城向东至色皮口一路上要经过一碗泉、三个泉、沙河子、三十里墩、大石头、色皮口,继续向东便进入巴里坤县地界。除了这些地名之外,沿途还可见若干烽火台,其中,多数烽火台为清代建筑,年代较远的则是唐代烽火台。

  有趣的是,这些地点相互距离均在20公里左右,而且每个地点都有饮用水源,大石头等地路边依旧可见这样的招牌“免费加水”、“快速补胎”等等。这些地名、招牌和烽火台为我们了解这条曾经繁华的古道提供了帮助。

  303省道木垒段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烽火台及驿站,起始于古老的丝绸之路。汉代西域的丝绸之路分为南北二道,南道的位置有明确记载,北道究竟怎么个走法,由于史籍记载模糊,至今尚有争论。

  新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殷晴先生认为,北道是相对于南道而言的。南道走的是塔里木盆地南缘,北道经楼兰向北沿塔里木河到今库车,然后前往今阿克苏等地。由于南北两道穿行在罗布泊盐泽、塔克拉玛干沙漠,条件恶劣,道路艰难,东汉又开辟出一条新北道。隋唐时期这条穿越草原的丝绸之路成为一条重要通道,此前的西汉北道亦改称中道。新北道线路如下:由敦煌西北行,经今哈密、巴里坤、木垒、奇台、吉木萨尔、乌鲁木齐、霍城,乃至中亚等地。

  记者参阅了一些有关丝绸之路的文章,有关北道及新北道的争论,实际上是“静态”与“动态”的争论。这种情形类似于兰新铁路开通及314国道建成通车之后,303省道木垒段变得萧条,近年来,这条公路又重新繁荣相似。汉唐时期,中西交通路线随着形势的变化也在不断地改变。如果片面拘泥于某个历史阶段,争论自然而生。

  

  作者:李桥江

  来源:《新疆经济报》2013.8.9

  本期编辑:奎国芳

发表评论